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德育教育 > 心理導航心理導航
【聚焦】透視青少年網絡成癮
發布時間:2007-10-23 //echo ;?> 來源:中國教育報點擊:
- 青少年為何容易沉溺于網絡?
青少年之所以成為網絡成癮的高發人群,與青少年這一特殊階段的發展特點分不開。可以說,網絡使用的種種特點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時期的眾多需要,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鍵所在。
逃避現實的最佳場所。青少年面對最多的現實是學習。學校學習具有強烈的競爭性,為了在這種競爭中獲得優勝,中學生成為中國學習最用功的人群。某報刊登了一封高二學生的來信,內容如下:
每天早上6:20上早自習,住校生早上6點就必須到操場上跑步,起床時間一般是5:30,非住校生起得更早。上午5節課,下午3節課,晚上還有2個小時的晚自習,到家一般都已22:30。每天上11節課,睡覺時間少于7個小時,每周只能休息1天,每個寒暑假都是提前10幾天到校上課。
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學生們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尤其那些在學業競爭中失敗的人,更是迫切要擺脫所面臨的一切,而網上社區是逃避現實的最佳場所。
除了在學業競爭中必然有失敗者外,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于單一,把學習的好壞作為評判孩子優劣的唯一標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很容易發現,學校中有兩種青少年最容易網絡成癮。一種是學習失敗的青少年,另一種是以前學習特別好,但隨著升入高一級學校難以在競爭中保持原來位置的青少年。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也會迫使某些青少年在網絡中尋求安慰。最常見的一種是家庭關系糟糕的小孩。我們知道,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溫暖”。而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躲”進網絡。
滿足內心的多種需求。兒童青少年正處于一個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愿望。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容易體驗到孤獨感。可以說,大部分學生能夠滿足與他人交流的需要,能正常與人交流,但少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如性格內向自卑或缺乏交流技巧等,使他們在現實中難以與人正常交流。而在網絡世界里,如QQ、POPO等聊天工具以及各種各樣的聊天室,能夠很輕易地滿足他們這一愿望。
另外,在中國的家庭和學校中,性是個禁忌的話題。尤其青少年是連談都不能談的,更不要說碰了。早戀現象更是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這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限制。而另一方面,兒童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漸成熟,他們有這一方面的需要。網絡為他們滿足這種需要提供了便利。不必忍著羞愧開口要求,不必冒著風險偷偷摸摸,他們只需要動動手指,各種黃色音像、淫穢圖書等鋪天蓋地而來。缺乏自制力,又對性充滿好奇的青少年只要沾上難免著迷。有人統計過,每天黃色網站的點擊率是各種網站點擊率中最高的,而青少年網絡性成癮的比率也是比較高的。
游戲是最容易成癮的。青少年網游成癮主要是能在網絡游戲中體驗到現實中體驗不到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幾乎所有網游成癮的青少年都是網游高手。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比率非常高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在網絡中能輕易地獲得各種網絡游戲。這也是網絡的便利性帶來的。
對于自由的完美體驗。青少年時期的身心各方面有了全面的發展。而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是被譽為第二次飛躍。正是自我意識的這種飛速發展讓青少年覺得自己應該像一個成人一樣自己作主,去體驗更多的自由。但在現實中,他們是不自由的,或者說只有很少自由。在學校里,各種校紀校規將他們管得嚴嚴實實,除了學習,其他事情都是異端,不能越雷池半步;在家里,父母作主,學習的好壞是唯一的獎懲標準。在學校和家里都沒有發言權,怎么辦?去網上,在網上“我的地盤我作主”。網絡的匿名性使青少年在網上享有無限的自由。
“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1993年美國畫家斯坦納的漫畫上的那兩條狗在計算機前的這番議論形象地概括了虛擬環境的特點。青少年在網上不必在乎自己是誰,網上的任何角色都是平等的,而且絕對自由。他們可以在網上為所欲為,喜歡誰盡可以肆無忌憚地表達愛意,討厭誰盡可以放心大膽地口誅筆伐,沒有責任,也沒有風險。總之,他們在現實中不能做的或不敢做的事情在網上都可以做。相比現實,他們更喜歡網上的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何應對青少年的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重在預防。通過對網絡成癮原因的分析,青少年網絡成癮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網絡使用的特點;二是學校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三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點。網絡使用的特點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是,通過改善學校和家庭的環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從而對“網癮”免疫。
學校需要做什么?在預防網絡成癮方面,學校要注意和家長聯合。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同等重要,網絡成癮問題是家庭和學校兩方面教育失敗的共同結果。因此,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家庭的作用。學校如果發現學生有類似網絡成癮的苗頭,應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的情況,同時和家長配合,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工作,發揮家校系統綜合的教育作用。這是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的一個基本思路。
學校要注意拓展學生學習之外的生活空間。在學校,學習是生活的主題,但除此之外還應該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比如,通過校學生會,組織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之中,組織各種比賽(如體育、繪畫、歌唱等),引導學生參與積極的校園交往。成立各種社團,如文學社、心理健康教育協會、志愿者服務協會等,減少網絡對學生的吸引力。
學校要注意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評價。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學校不可避免地要重視成績,但要注意,不能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學校里組織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專長,并通過各種競賽肯定這些專長,使一些學習不好的學生能在現實中找到成就感。
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引導的途徑通常有:通過各種途徑宣傳科學使用網絡的知識,預防不健康內容;開展一些網絡方面的競賽,如網頁制作競賽、個人和班級網頁制作展示;建設健康的網絡虛擬世界,建立校園BBS等。
家長需要做什么?家長要注意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一般來說,從民主、和睦、豐富多彩以及充滿希望的家庭中出來的小孩是很少網絡成癮的。因為這樣的環境給了他足夠的自由、平等和快樂。
家長要注意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學習的優劣上。我們知道,在學校的考試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5名。如果家庭評定他們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些學業失敗的孩子就很難在現實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們更可能去網絡尋找虛幻的成功。作為家長要千方百計讓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學業、特長、交友等各個方面,而不是逼他們走向網絡世界。
家長要注意引導和監督孩子上網。網絡本身不是洪水猛獸,我們沒有必要逃避;更何況,在現代社會中,網絡無處不在,就算要逃也是無處可逃。所以父母阻止孩子上網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正確的做法是正確地引導和科學地監督。家長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允許他上網,但必須遵守一些規定。比如,限制上網時間;未成年人若無成人陪同不得與網友見面等。家長還應經常檢查孩子上網的內容,如發現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對其進行引導。
當發現網絡成癮青少年時,家庭和學校要做的不是批評和打罵,而應積極地尋求專業幫助,如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如果情況特別嚴重的,甚至伴有其他精神癥狀,如幻想、抑郁等,要及時與醫院聯系,盡早接受住院治療。
案例一:上網行為都要阻止?
今年初一的李偉(化名)在考上重點初中后,獲得了父母的獎勵———一臺電腦。然而,李偉對電腦的喜愛引起了父母的不安。父母由于常常看到他上網,害怕兒子會染上網絡成癮。父親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就開始緊張不已,想方設法阻止他玩電腦。由于父子意見不合,多次發生沖突。后來,父親干脆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甚至拔掉了網線。李偉非常氣憤,于是省下零用錢,偷偷到外面的網吧去上網。
點評:
網絡成癮是有一定的標準的,并不是喜歡使用電腦就是網絡成癮。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揚教授修訂的網絡成癮診斷標準,分為10個問題,被試者在其中5個及以上問題中回答“是”才可被診斷為網絡成癮。這10個問題是:你是否過于關注網絡;你是否感覺需要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你是否難以減少或控制自己對網絡的使用?當你準備下線或停止使用網絡時,你是否感到煩躁不安、無所適從?你是否將上網作為擺脫煩惱和緩解不良情緒的方法?你是否對家人和朋友掩飾自己對網絡的著迷程度?你是否由于上網影響了自己的學業或朋友關系?你是否常常為上網花很多錢?你是否下網時感到無所適從,而一上網就來勁?你上網時間是否經常比預計的要長?
由此可見,家長應對網絡成癮有正確和科學的了解,既不能對孩子的上網行為過于樂觀,認為上網就是在“學知識”,也不能將正常的上網活動都視作危險信號,對孩子的個人愛好橫加阻撓。當孩子每天上網時間仍然在控制范圍內時,并不能算是網絡成癮,家長對此不應該制止,反倒應該鼓勵。另一方面,家長要注意與孩子之間正常的溝通技巧,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網絡正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導致。
案例二:流連于網吧的少年
羅章(化名)是一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只有祖父母照顧他和妹妹的生活。剛上初中時,羅章的學習成績在班級中還處于中等偏上,可自從他迷上網絡以后,他就常常放學后直奔網吧。由于沒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最后常常夜宿網吧。沉溺于網絡的同時,他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而且與周圍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少,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則是避而遠之。羅章的父母對此非常焦慮。
點評: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案例。很多有“網癮”的青少年常常都有相似的原因:家庭教育問題;缺乏學習積極性或在學業上受挫;不善于與周圍同伴交往;不是老師的“寵兒”,缺少老師的關心。
在這個案例中,羅章是典型的由于家庭教育問題引起的網絡成癮個案。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加之祖父母年紀很大,對他的管教不嚴,平時和父母交流溝通又很少,無法得到適當的關懷和引導,因此在內心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另一方面,進入初三后,由于學業緊張,頻繁的考試,他很容易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轉向虛擬世界尋求安慰,因為在網絡中沒有“失敗”。
專家希望所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一定要加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有效是指要把握孩子的思想狀況,注意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提供自己的建議,而不是引起他們反感的一再要求和訓誡。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長對他們適當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他們的時間規劃和任務執行方面。最后,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后要多加贊揚,在他們受挫后也要及時給予鼓勵,青春期的自信多是源于他人的鼓勵和肯定
鏈接
1994年,美國精神病醫生伊萬•戈德堡(IvanGoldber)聲稱發現了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并將它命名為網絡成癮癥。
什么是網絡成癮?網絡成癮,又稱病態網絡使用,是一種沖動性地過度使用網絡,并因此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的現象。網絡成癮雖然表現為長時間的上網行為,但上網時間的長短不能作為網絡成癮的一個判斷標準。有很多人長時間泡在網上是因為工作需要,如軟件工程師等,而不是由于對某種網上活動不可控制的內在沖動。網絡成癮的后果基本是消極的。
網上活動數不勝數,把所有的網絡成癮者看成一個一致性的群體是不正確的。不同網絡成癮者參與不同的網絡活動,其滿足的需要也是不一樣的。根據不同的網上活動及其滿足的需要,大體可以將網絡成癮分為五類:1.網絡性成癮,這類網絡成癮者主要活動是下載、觀看色情作品;2.網絡關系成癮,這類網絡成癮者主要通過網上聊天形成網友關系,并把這類關系看得比現實的親友、家庭關系更重;3.網絡游戲成癮,這類網絡成癮者把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錢財花在游戲中,并從游戲中獲得成就感;4.信息收集成癮,這類成癮者花費大量時間在網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隨有強迫性沖動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5.計算機成癮,此類成癮者沉迷于電腦程序性游戲以致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大部分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屬于前三類。(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王玉龍)
摘自《中國教育報》
下一篇:中職生:驛動的心尋求最佳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