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學校介紹 > 學校榮譽學校榮譽
中國教育報刊登王福貴校長先進事跡-九載力扶三職校
發布時間:2007-10-23 //echo 肖錚 龍超凡;?>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20日第2版點擊:
九載力扶三職校
---記福建省郵電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王福貴
■本報記者 肖錚 龍超凡
王福貴在教學一線(資料圖片)
1998年,在中職教育處在發展低谷時,王福貴毅然從高校“跳”到中職學校。9年來,他先后擔任福建省商業學校、僑興輕工學校、福建省郵電學校等3所中職學校的校長,并奇跡般地把這3所學校辦得有聲有色。
“他是典型的‘拼命三郎’”
今年臺風“圣帕”登陸福建時,正在廈門開會的王福貴實在放心不下,中途離會趕往福建省郵電學校。到福州時已是晚上6點多,他從校門口開始一處一處仔細查看,一直檢查安排到晚上8點多才回家。“到福州后,王校長是餓著肚子工作的。”學校車隊隊長林中說,“臺風過后,學校只壞了一塊玻璃。”
“王校長是典型的‘拼命三郎’。”林中說,“他沒有節假日,周末也要到學校上班。他幾乎每天都是早上7點多到校,晚上7點多才離校。”
“王校長起初對企業并不熟悉,但他經常跑企業,只要對學校發展有利,他都會克服一切困難去做。”教師王蘭軍說。
在學校的發展上,王福貴不僅用力,而且用心。
2002年7月,王福貴擔任僑興輕工學校校長。上任不久便發現,學校一些教師很不團結,部分教師對學校發展失去信心,整天喝酒打牌,無所事事。
對此,王福貴緊緊圍繞“發展”做文章,而核心就是提高學校辦學實力,擴大招生規模。王福貴首先做的便是取消招生介紹費,劃出最低錄取分數線。過去,不管誰向學校介紹新生,學校均付幾百元介紹費,尚且只招500余人。這怎么得了?王福貴誠摯地邀請學生家長和福清各中學校長到學校參觀,介紹學校的管理、專業、就業前景,以此吸引學生。
王福貴還大膽開設新專業。當時,舊專業都不死不活,新專業辦得了嗎?王福貴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專業不是多了,而是沒有市場。”于是,根據福清市很多人出國務工的情況,他大膽開設了烹飪、英語、日語等3個專業。
2006年秋天,福建省郵電學校招生超過1500人,而過去每年僅招幾百人。此時,王福貴調到學校還不足一年。
招生規模擴大了,學校便將增加的收入有計劃地投入到校園基建和設備上,辦學實力的增強和校園環境的美化,又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前來就讀,學校由此走出一條持續發展的活路。
“不認真就對不起校長”
王福貴身上似乎能散發出無限魅力,每到一所學校,往往是人心順了,教師都爭做學校發展的主人翁,學校能在短時間內面貌一新。這是如何做到的?采訪中,不少教師道出心聲:在學校受到了尊重!
王福貴說:“學校的發展并不能只靠一兩個人,各個決策也不能出自幾個人,必須激發全體教師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讓他們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學校建設。”
記者的采訪本上記滿了一個個王福貴的事例:
成立由校領導、中層干部和民主黨派組成的“校中心組”,各個決策要通過會議討論決定,且每兩周討論一個有關學校發展的主題。
每次沒評上職稱的教師,他都會弄清原因并記下來,回校后把這些教師一一請到辦公室,告訴他們沒評上的原因,并與之商討如何準備明年參評。
每年春節前,王福貴都帶著校領導一一拜訪探望退休教師,無論是在福州還是在廈門,一個不落地送去組織的問候和關懷。
老師們都說:“王校長這樣尊重我們,我們不認真做事就對不起校長!”
2005年,王福貴離開僑興輕工學校到省郵電學校赴任的那天,許多教師自發到校門口等候送別,而保安隊則自發招集包括曾在學校工作的所有保安,齊刷刷地站立門口兩旁等待。當王福貴走到門口時,全場一片靜寂,只聽保安隊長高喊:“立正!敬禮!”王福貴走上前一一握手,許多人眼里滿含淚花……
“孩子在這里我們放心”
一名學生在作文里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他走在校園里,隨手將一個空塑料瓶朝垃圾桶“投籃”,但掉在了地上,他沒在意便向前走。這時,背后有個同學叫他,在回轉頭的剎那,他呆住了:王校長正默默地撿起瓶子并放進垃圾桶。
王福貴有個似乎并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卻感染著無數的師生。在僑興輕工學校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福貴會盡可能抽一些時間,用輪椅推著因病不能走路的妻子在校園里散步。看著王福貴妻子樂觀的笑容,教師們原本常吵架的家庭和睦了,原本在家不做事的男人們變得格外勤快!
王福貴一直堅持這樣的育人理念: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遵紀守法,做文明人。這個理念被寫在學校最搶眼的地方,并逐漸根植在每一名師生心中。
王福貴說:“會做人了,才會做事。”他從不責罵或批評師生,他常常這樣對教師說:“學生不是看你說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王福貴這樣說,更是這樣做,他的“不經意之舉”常常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王福貴似乎像他的名字一樣給人帶來福貴。他擔任校長時,學生竟然像變了個人似的,調皮的變聽話了,聽話的更上進了。一些家長不禁感嘆:孩子在王校長這里,我們放心!
《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20日第2版


